网站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
简介: 农村创业典型事迹(精选6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事迹,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事迹是为了表扬先进、弘扬正气、推动工作,对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如实记载和反映的书面材料。事

农村创业典型事迹(精选6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事迹,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事迹是为了表扬先进、弘扬正气、推动工作,对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如实记载和反映的书面材料。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创业典型事迹(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村创业典型事迹1

回乡创业的缙云大学生翁杰经历了重重困难后,最终在多肉植物上找到了突破口。如今他的多肉植物基地规模步步扩大。

微风吹来,三都村沿溪公路旁的花草树木随风摇曳,阳光洒在地面上,也打在翁杰年轻的脸上。3年前翁杰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他放弃杭州高薪、有前景的体面白领工作,选择回到缙云老家创业致富。

期间,他经历过工厂破产的无奈、前途渺茫的绝望,最后机缘巧合,在缙云县新碧街道三都村开创了“老翁家庭农场”。这不仅让他走出了困境,还带动了乡亲们就业创收。在前不久的省农博会上,翁杰作为浙江省十佳农创客之一参加了农创馆的展示,还得到省委书记的鼓励。

放弃都市白领工作回农村?创业之初大学生挫折连连

出生于198 9年的翁杰是个地道的农家男孩,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我没有其他优势,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吃苦。”这是翁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翁杰的出生地是缙云县新建镇丹址村,这是缙云县西部的一个小山村,务农收入低,村民多外出谋生。乡亲们为生计四处奔波的情形,暗暗在翁杰心中种下了“为村民们做点什么”的种子。2012年6月,当时的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向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线路运输专业的翁杰伸出了橄榄枝。面对一份专业对口的高薪白领工作,翁杰心中纠结万分。回农村:四年的专业知识相当于白读;留在大城市:房子、车子重压下,最初的梦想何去何从?综合权衡下,翁杰还是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回到农村创业。

回到缙云老家后,翁杰先后经历了家族企业缙云县七彩照明材料有限公司破产,为还外债疯狂接单锁具抛光加工的落魄经历。

2013年底,五水共治浪潮袭来,由于锁具抛光加工产生粉尘污染,翁杰也不得不停下,那时他仍欠账20多万。

负债起家种植多肉植物

第一次创业失败了,第二次创业又失败了,还要继续吗?

“工厂倒闭后,我负债30万元,虽然当时心里有点慌,但我不后悔,更加坚定了要创业,要翻身,证明给自己也给别人看。”翁杰说。

翁杰根据家乡多山、多竹林的特色,开始摆弄各种石制品、竹制品,并在淘宝网上开起了网店。各种新奇的根艺花盆、石头花盆、竹子花盆等手工花盆一挂到网上,很受爱花人士的喜欢,订单接二连三飞来。

在网店卖花盆、花瓶,翁杰常常会拿些花花草草当拍摄道具,多肉植物也在其中。翁杰发现,光顾网店生意的顾客除了购买花盆、花瓶外,还希望连带多肉植物一起购买。顾客购买花盆后,也大多用来种植多肉植物,而且搭配起来非常好看。2014年春,经过慎重考虑后,负债30万的翁杰,又向亲戚借款10万元,大胆建起了缙云县老翁家庭农场。“当时欠有外债,又摸不清整个行情,只能小心翼翼地推进。”翁杰说。大棚里种植的多肉植物,搭配石头、竹制器具,再在植物根部铺上铺石、黄金草等,一个创意多肉盆栽跃然眼前,价格也比单买器具多了好几倍。

为了学习多肉植物的栽培与管理经验,翁杰花费2个多月时间走遍了山东、江苏、安徽、福建、上海、云南、广东等10多个省市的多肉种植基地,并且带了大量种苗回到了缙云,建起了2个种植大棚。

品种引进后,就是种植技术的问题了。因为不懂多肉的习性,去年冬天冻死了一批夏天品种的多肉,今年夏天又热死了一批冬天的多肉。“虽然代价有些惨烈,但通过自己的摸索,积累下来的就是实在的经验。”翁杰说。如今他已基本掌握了各个多肉品种的习性和种植方法。做出名堂后,他又向银行贷款80万元扩大种植规模。现在翁杰的农场面积近30亩,种植大棚20多个,多肉品种600多个。

“小多肉”也可做成“大生意”

“多肉植物又称多浆植物,由于大多生长在沙漠,长时间吸收不到水分……”提到多肉植物,翁杰说得头头是道,并带着我们在大棚里逛开了。

虽说多肉植物比一般的植物易养活,但翁杰还是走了不少弯路。刚开始买的2000多株幼苗,由于对它们的习性不熟悉,很多还没长成就枯死了。翁杰便在网上遍访名家,向种植大户取经。比如,玉露等品种需要阴养,不能晒太阳,他就在大棚外面再加一层黑色的遮阳网;林赛、卡罗拉等品种对土壤透气性要求很高,他就在配土时多加一些颗粒物……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翁杰慢慢摸清了多肉植物的“个性”,有了自己的一套“种植经”。翁杰还专门开通了微信,和朋友们分享养“肉”心得,还不时地“晒”一下自己的“小新宠”。

对于自己的创业路,翁杰信心满满,“萌”感十足的多肉植物拥有大批粉丝。“我也在淘宝上‘试水’,市场反映很好。不到三个月,淘宝上的销量就做到了三颗皇冠!”翁杰对创业鱼(微信号:cyy2022)介绍说,现在虽是淡季,但还是忙得不可开交。

“多肉”的销路完全不是问题,但是缺乏资金流转却让翁杰觉得很棘手。

缙云县就业管理服务处在了解到翁杰的的情况后,专门组织人员送政策上门,并且鼓励其创业。“现在大学生创业,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并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比如:一次性创业补贴、大棚的场地租金等,我们还提供不超过3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且给予全额的贴息。”就业管理服务处负责人介绍说。

有了政府的鼓励与支持,翁杰坦言,自己又多了一份信心。“现在创业虽然很苦,但我相信一定可以闯出一片新天地。”

现在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翁杰的大棚内培育的多肉植物品种也已越来越多,达到了600多种,价格从几元钱到几百元、几千元不等。“老翁农场”也从起初月销售2000多元发展到现在日均销售3000多元,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1万多元的日销售额,月销售额达到了10万元左右,年收入将达到100多万元。

“老翁家庭农场”除了种植、并在自家网店销售多肉植物外,在农场里也设置了大大的多肉展销厅。每天周边赶来购买、进货的散户也是络绎不绝。“老翁家庭农场”不仅成为其他网店的供货商,同时也成为了周围部分村民就业的基地。

在翁杰的农场里还有一个大大的陶瓷体验棚。来往的客户可在陶瓷体验棚里动手制作陶瓷花瓶。经过烧制后,翁杰按照顾客的要求,搭配好多肉的品种,将作品寄送给顾客。“将顾客体验与购物相结合,更能引起互动和增加趣味性。这也只是在初步尝试阶段,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再决定以后的发展方向吧。”翁杰说:“我现在的产品主要销售方式就是批发和零售,批发客户主要是浙中南地区的花店和批发市场,零售就遍布全国各地了。预计今年销售额有200多万元。”

记者在翁杰的微信里看到他同女友胡虹芳在多肉基地拍摄的婚纱照,才子佳人在簇簇多肉中幸福洋溢。照片通过微信朋友圈发送出去后,引起强烈反应。“也许可以利用多肉基地,搞一个婚纱摄影基地呢。还可以打造多肉墙室内装修基地,也可将多肉植物与其他植物一起综合种植……”翁杰对农场的发展有许多想法。根据市场需求,这个不服输肯吃苦的小伙子,创业道路将越走越宽。

农村创业典型事迹2

夏天,重庆市合川区太以及镇沙金村,天气异样闷热。27岁的张正全以及工人一道,正忙着将一张张捕满鲜虾的网从虾池里捞上来,再装上车。“这么闷热,但愿不要下雨,否则,这些虾就运不出去了,如果雨下大了,又像上次那样,就惨了。”张正全有些耽忧地望着天,豆大的汗珠一串串地从脸上淌下。

左近村民们都很奇怪,这个“90后”的年青人,为啥子要放着城里的好日子,来这里吃这类苦。

军旅人生,让“公子哥”变了样

张正全家在沙坪坝,在周围朋友眼中,他是“富二代”,父母做了30多年海产品生意,优胜的人生前提让张正全这辈子哪怕不工作,也会衣食无忧,朋友们常开玩笑叫他“张公子”。

2003年,父亲张佐明将高中毕业的张正全送进了部队,退伍后不久,张正全骤然对父亲说想在重庆自我弄个海虾养殖场。尽管儿子的设法让张佐明既诧异,又欣慰,但他其实不放心:“他没吃过苦,我耽心他干不好。”

较了几个月的劲,张正全终究说服了父母,专程到福建考察学习了海虾淡养技术。2011年,父母帮他投入了近1000万元,在合川区太以及镇沙金村建成为了重庆傲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张正全流转了260亩土地,平整后建起了20多口虾池。又从沿海空运来基围虾苗以及海水,再就地逐步淡化饲养。目前在重庆市,用这类技术养虾的,只有两家。张正全恰是看中了这一产业的市场前景。

张正全说,是3年部队人生扭转了他:“我不能一生啃老,自我的未来得靠自我双手努力。”

不怕吃苦,就怕总是下雨

就这样,张正全一个人来到偏远的沙金村,租了一间民房,开始了以及以往完整不同的人生。每一天,他都以及聘用的农民工一块儿,顶着酷寒酷暑在工地上忙活着,有时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两年下来,张正全白净的皮肤变得漆黑,人也瘦了一大圈。

才到太以及时,张正全很不习气,这里没有闹市的灯红酒绿,没有舒适的家。对他来讲,更难捱的是孤单。“之前晚上往往以及朋友一块儿出去饮酒唱歌,可现在这里,晚上只能一个人躺在床上对着天花板发愣。还好,现在渐渐适应了。”张正全说他不怕吃苦,就怕总是下雨。

虾场位于涪江边上,张正全当初选择这里,就是看中了涪江优良的水源,可恰是这条涪江,让他连续两年遭受了巨大损失。

去年7月以及前不久的暴雨让涪江水位上涨,漫进了虾池,虾以及大闸蟹跑了许多:“每一次损失都在20万元以上。”张正全说,他打算拉网,或者将虾池堤坝抬高加固,否则年年都会因而遭受损失。

对张正全来讲,下雨还会呈现一个问题。“虾场到太以及场镇其实不远,可有一段约1千米长的陡坡土路,一下雨,运虾车根本出不去。”令他欣慰的是,目前当地政府正在斟酌硬化这段路。

他学到的,不单单是如何创业

张正全请了十多个当地农民工,虾场闲时,还将他们介绍到其父位于渝北三亚湾海鲜市场的餐馆帮忙。

“张老板人好,随以及,一天80—100元的工资,从不拖欠。而且咱们每一天只工作8小时,超越时间,还另算加班费。”左近农民周纯友说,虾场建起后,他以及好几个村民都再也不外出打工,到这里挣钱来了。

目前,张正全的虾场每一年可产两季,每一季虾饲养约3个月便可上市,年产量60多吨,年收入500万元。

“销路不愁,价格也能够,每一斤都在35元以上,只是这些虾池一年总有约半年时间闲着。”张正全说如果盖上大棚,安装锅炉加热,冬天也可养虾,便可实现一年3季。但这需要更庞大的资金,张正全不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等自我挣了钱,再扩展范围、改良设施吧。还得将父母为我提供的成本还上。”

“部队人生让我明白了,好人生要凭自我的双手去首创。这两年养虾阅历让我知道了农村、明白了挣钱的不容易,这或者许是我这两年最大的收成吧!”张正全说。

农村创业典型事迹3

若不是回乡看到老家变化不大,她也许不会选择农村创业。她说,或许一家人还继续留在外地,一家四口还继续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创业期间,为了流转土地,她独自一人上成都,下重庆,奔赴云南昭通,辗转贵州毕节,行程数千公里,签下了19份土地流转合同。

目前,她养殖的泥鳅已经销售了6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20万余元。122亩的泥鳅养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经营。她就是在南溪区仙临镇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冬梅。

回乡创业

张冬梅今年29岁,是南溪区仙临镇合众村七组人,早年家贫,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举家外迁,成为打工一族。特别是她大学的时光,一家四口长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团聚的她,却因为现实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张冬梅上大学后一直都在做兼职。手机促销、发传单、餐馆服务员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挣到钱的兼职,张冬梅都愿意去尝试。从大二开始,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再也没有问过家里要一分钱。张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为家里省6000多元。

2010年,张冬梅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庆做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辗转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创业的张冬梅开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2013年,张冬梅一家回乡省亲。难得团聚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合众村时,看到家乡的样貌和2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张冬梅的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把这个事情和父亲一提,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爸爸懂得泥鳅的养殖,我们这里山清水秀,还比较适合养殖。”张冬梅说,泥鳅的养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鱼出水需要3—5个月,2000—3000斤/亩,每亩的收益在2.4—3.6万元之间,一年可以收两次,收入在4.8万元到7.2万元之间。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说干就干,父女两人当即决定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回乡创业。

百亩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张冬梅和父亲张修定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父女共同出资80万元开始创业路程。当时,父女遇到的一个难题便是土地流转,由于当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较多,再加上对土地流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资金、技术到位,而场地未落实的尴尬境地。

就在这时,张冬梅接到几个电话,告知她可到对方所在地进行泥鳅养殖,可流转300—500亩土地,每年每亩的`单价只需要80元,租赁时间由张冬梅定。甚至还有免费出场地,让张冬梅一家技术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对“诱惑”,张冬梅并未动摇回乡创业的决心。既然有村民不愿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对方谈合作。当年,张冬梅开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身一人前往成都、重庆、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说服他们签订土地流转合作协议。她一个个地找,一遍遍地查,历时26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签下了19份土地租赁意向协议,共租赁土地122亩,每亩585元。

土地问题解决了,张冬梅便和父亲开始着手养殖场的修建,从平场到挖坑等基础活路,张冬梅都亲力亲为。养殖场办起后,父女进行了分工,张修定负责技术管理,张冬梅负责养殖场运营。

“如果按照新疆当地给我们的土地租金计算,我们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成本。”说起为何坚持留在家乡创业,张冬梅说,他父亲当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来是想“羔羊跪乳”来报答乡亲的恩情,二来是想通过养殖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年入百万

由于张修定掌握着一套熟练的泥鳅育苗、出苗、养殖技术,加上张冬梅一直在努力学习经营,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后,生意还不错。截止目前,她家销售水花、存苗、成鱼的营业额已有6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泥鳅苗孵化、商品泥鳅养殖工作。在技术上,张冬梅一家还突破了传统“静水自然交 配”孵化模式,将泥鳅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们自助研发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张冬梅说,这个技术的创新,使泥鳅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们生产水花的能力在1000万尾/次、寸苗100万尾/次,成鱼年出水6—8万吨,年收入可达到120万元左右。”张冬梅说,按照目前养殖场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资),一年的纯利润在90万元左右。如此一来,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开始挣纯利。

张冬梅算了一笔账,稻田和泥鳅种养配套,一亩可以产成鱼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计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万元。目前,已有20多户农户已经和她达成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准备进行泥鳅饲养。

另外,张冬梅还准备新流转200亩土地,配套种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农家乐等,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农村创业典型事迹4

一、知耻后勇

戴学济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多,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有一次,妈妈要去喝喜酒,戴学济硬是要求妈妈带他去,可他实在找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妈妈没办法只能向邻居借。但是那件衣服很宽大,瘦弱的小学济穿在身上显得很滑稽,这让他在宴席上受到很多小孩子的嘲讽。还有一件事也让他无法忘怀――那时候他读书的学校是只有孤儿才可以免交学费的。可是戴学济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于是也申请了免交学费。有一天一个不知道情况的老师看到免交学费的名单上有戴学济的名字便问他:"你也是孤儿啊?"

两件不一样的事情,相同的却是那样一份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尴尬与酸楚。于是,戴学济从小就告诉自己:"我要跳出农门,做个有出息的人,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在他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他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到河边钓鱼,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到了读大学的时候,他通过竞争,成为学校一个由学生自主经营的服务部的第二任经理,经营一些生活用品,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他在经商方面的才能开始显现出来。

二、激情创业

农村创业故事

戴学济说创业要有激情。一个人一旦有了激情便会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就有了无穷无尽的战斗力。他便是凭着一股创业的激情才开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赚到了人生的一桶桶金。

2000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对国企进行战略调整,抓大放小,刚好此时茂名城建局下属的城建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负债累累,面临破产。政府想办法为这个企业寻找出路,联系了很多民营企业家,但没有人敢接这个烂摊子。戴学济经过市场调查,认为房地产发展空间很大,便决定兼并这个企业,别人不敢吃的螃蟹,他来吃。他的这种行为再次遭到了身边人的质疑,但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大胆改革,广揽人才,奋力拼搏,终于把一个负债4000多万的公司发展成为粤西拥有国家二级房地产开发资质的民营企业。戴学济开玩笑地说,中国的土地是有限的,开发房地产的空间或许也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无限开发自己的脑筋,积极思考,总会成功。

农村创业典型事迹5

他是一个26岁的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放弃高薪职业回到家乡种植山药,备受乡邻质疑;他精心研究网络营销模式,带领全家开起了山药网店,做得有声有色;他有一个山药梦,希望通过推广绿色山药品牌帮助乡邻致富,精神可敬可佩。

他就是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张武村的“山药哥”赵作霖,一个用双手种植绿色山药,借微博追求着山药梦的年轻人。

【不可思议】放弃高薪职业投身山药生意

10月26日、27日,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张武村炸开了锅。焦作市30位微博营销高手应“山药哥”赵作霖的邀请,到张武村参加“山药哥第一届网络文化山药节”。大家一起到赵作霖的12亩山药地里看山药长势,听“山药哥”讲山药的种植技巧,并卷起裤腿开展挖山药比赛,最后把挖的山药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当然来凑热闹的还有张武村的村民,大家对“山药哥”的做法十分好奇,但对他的人生选择却多了几分理解。

张武村曾经是武陟县盛产山药的村庄,赵作霖的祖祖辈辈也都是种植山药的好手。但是近年来,山药市场行情并不好,赵作霖的父母希望读大学的儿子毕业后能在城里找份不错的工作,摆脱黄土地。赵作霖2008年考入河南工程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通过努力奋斗,他成为2008级该专业最优秀的学子,没毕业就被某中国大型快餐公司相中,开出了月工资3000多,交纳五险一金的条件。

工作了6个月,赵作霖又跳槽到了河南省某知名传媒公司,仅仅毕业一年的他就凭借自己的实力拿到了5000元的月薪。在同学眼中,赵作霖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而在父母的眼中,儿子安家在大城市是早晚的事。然而,就在此时,赵作霖却对父母提出了开山药店的打算,不等商量,他们就否决了儿子的想法。

“因为我学的就是营销与策划,平时就结合着自家的情况分析山药市场行情。我觉得老家的农民只会种地不会卖东西,这么好的东西就是挣不了钱。”赵作霖说,“就是因为这个情结,我决定坚持自己的想法。”赵作霖结婚后,媳妇儿冯方把自己收赵家的彩礼钱全部交给了丈夫,自己还做起了“山药妹”,帮助丈夫圆梦。2012年12月,赵作霖的网店终于开了起来。

【风生水起】网络营销生意火爆

东方今报记者来到“山药哥”家时,看到一家人都在院子里忙活,“山药哥”正在跟焦作市某知名商家的经理侯先生谈生意。“这两天发货供不应求,天天忙到半夜。”“山药哥”告诉记者,他10月1日开始预售,10月20日开始挖山药,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他已经卖出去了4000多斤山药。“这都得益于网络营销模式呀。”“山药哥”高兴地说。

“在我眼中,这些山药都是宝贝。但是要将山药变成‘金条,如何销售非常关键。”为了找到更大的销售平台,“山药哥”花费大量心血研究各种网络社交工具的特点。“微博的转发功能特别强大,可以用来推广产品;淘宝是个比较成熟的交易平台,可以在这里进行买卖;而微信的私密性比较强,可以通过微信为客户做后期的服务。”

据“山药哥”介绍,现在武陟县大部分种植山药的农户还停留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他们一般把山药批发给商贩,自己还会拉些山药上城里零售,这些方式都是比较落后的,农户并没有多大的经济效益。为了多挣钱,很多农户抢在中秋节前把还未成熟的山药挖出来卖,还有不少农户依靠多撒肥料来提高产量。”“山药哥”说,“这样整个山药市场都陷入了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山药的价格越压越低,好多人都种不下去了。”

“山药哥”坚信生态食品是一个发展趋势,所以,他遵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在霜降前后才挖山药,并且提倡给山药上农家肥。“现在市场上零售的山药一般是每斤8元到10元,而我卖的价格是每斤12.8元到16.8元,由于口感好,营养丰富,回头客非常多,山药供不应求。”

除了产品好、营销渠道广,“山药哥”还有一个做生意的绝招,那就是搞好服务。记者在现场看到,“山药哥”和“山药妹”在每箱山药里都放了一双橡胶手套,一个削皮刀,一份山药食谱还有一张爱心卡片。记者发现这些爱心卡片都是“山药妹”冯方亲手写的,卡片上对顾客如何食用山药进行了温馨的提示。“这些东西我在其他商店里都没见过,就在他家看到了。”

来谈生意的侯先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大家对‘山药哥的评价不错,就过来看看情况,合适的话我们会展开合作。”侯先生说。

【令人称赞】“山药哥”期待致富乡邻

“山药哥”有个山药梦,那就是健康大众,致富药农。

今年10月份,“山药哥”牵头成立了“七倍怀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有三家农户加入到了他的合作社,山药种植规模达到了40多亩。“听老人们说,我们这里的山药,药性是其他地方的七倍,我们便取名为‘七倍怀药。”“山药哥”自豪地说,“我希望我们山药农户的收入也能提高,为此我组织成立了这个合作社。我打算带领其他乡亲一起种植绿色的山药,然后共同开辟多种方式的销售渠道,共同致富。”

成立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后,“山药哥”还准备对山药进行简单的加工。“比如可以将山药磨成粉或者加工成山药片,这样的话产品可以储存更长的时间。”同时,他还希望能够和一些大的商家进行合作,使山药的销售渠道更加稳定和多元化。

“山药哥”的想法和做法赢得了不少同行的赞誉,村里人对这个小伙子也都竖起了大拇指,父母更是直接给他“打工”,就连丈母娘也亲自上阵,帮助小两口经营网店。这一切,都使“山药哥”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自己的梦想早晚会变成现实。

农村创业典型事迹6

胡继勇,男,1984年出生,中共党员,柏林乡三板桥村委会存子山村小组青年农民。2007年毕业于昆明学院,先后到广州、深圳等地打工,5年的打工生涯,使他掌握了一定的致富技能和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自己回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初回乡创业,现在是柏林乡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之一。

农村创业故事

现年30岁的胡继勇,是一个敢想、敢干、思维敏捷,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农村青年。2012年2月回家,他就想:“别人都能创业成功,难道我不能吗?”怀着这种想法,他就开始在家乡寻找创业门路。在走访串门时,他听人说,养猪也能发家致富。于是他想:“我能不能回来带领大家一起养猪致富”。随后他走访村寨,向周围了解养猪的基本知识,学习经验,通过网络和翻阅各种养殖书籍,了解更多养猪知识,并到周边一些养殖场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摸清情况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创业后,他边干边学,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养殖方法;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积极主动改变传统养殖习惯,靠改革创新观念。

2014年5月,为了让乡亲们有更多的致富路子,他又组织成立了西畴县衡世畜禽繁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生态土鸡繁养殖及销售,并为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及市场咨询服务。专业合作社从一成立之时起就树立了“自己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

通过几年来的摸爬滚打和艰苦奋斗,如今,胡继勇已经成为柏林乡的致富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领头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养殖户来求他帮忙,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养殖书籍。同时,胡继勇同志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实际的养猪、养鸡经验。

在广大村民看到胡继勇养殖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后,各村民纷纷上门取经,积极效仿,大力发展养殖业,都想通过养畜发展家庭经济。一时间大家纷涌而上,于是他主动引导村民改变观念,合理分流,搞特色养殖,扩大生产规模,走专业化之路。

目前,胡继勇的养猪场共养殖能繁母猪23头,商品猪110头。合作社也发展成为养殖1000只生态鸡的规模化基地。下一步他将更好的发展养殖业,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家致富。

他和众多青年人一样,曾有过美丽的生活遐想、美好的事业憧景和灿烂的人生构想。1991年从农林校毕业后,到家乡的小学任教。1994年由于乡上要调整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种植烤烟,乡烟站也是急需人才,他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该用到家乡的建设发展中去,所以毅然决定辞职,到乡烟站做了一名烟辅员,这也是他喜欢的工作。但好景不长,到1999年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入发展,他所在的单位面临改制,他没能逃脱下岗的命运。那时,他正处在上有老人,又要兴家立业的艰难爬坡阶段,精神上的打击和生活上的拮据,使得他无限的迷茫和深度的苦恼,他只能回家种田过日子。

家乡的自然条件很适合种植柑桔,到2014年,全乡掀起了种植柑桔的高潮,种植的柑桔果汁丰富、酸甜适中,味美可口,已成为区内的知名品牌。他看到了商机,觉得自己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上刻苦钻研,一定能成为柑桔种植大户。他开垦了113亩山地种植柑桔,刚开始由于要大量的资金用于苗树的选购,农药化肥的购买和请工人上,但经济效益要等三年才能见效。资金一下子周转不够来,他刚开始很苦恼,但他觉得一旦做了,就要做大做强,一定要坚持下去。所以他放下面子去向亲戚朋友借钱,但不是很理想,后来听说乡上有惠农政策,可以无息贷款,他觉得他的坚持有希望了,到村上、乡上反映了情况,得到了乡上的支持,同意他贷了5万元钱。他也在乡上工作人员的宣传下,加入了柑桔协会,他和协会的成员一起参加科技培训,与他们一起探讨种植技术和经验。柑桔投产第一年就收到了不错的效益,使他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心。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近年来乡内的柑桔品质明显下降,质量好的柑桔,数量明显偏少。但他靠着自己的经验技术和不断创新,他种植的柑桔仍然能保持好的品质,产量不减反而递增。2014年他租下了一个店面,开始卖起了农药、化肥,这也成为了种植柑桔外的一笔收入,他也借着乡亲们来买农药化肥的时候,给他们讲解种植经验和农药的配方、化肥的使用技术等,得到了乡亲们的好评。他也是众心所向,成为了柑桔协会的会长,协会现有9户种植户组成。他不能辜负乡亲们对他的期望,积极联系外地的市场,做好自己的品牌包装及销售。他要求严把果品的采收、分级和包装处理关,采收要按规定的时间和方法采收,采收后的柑桔按果形大小和品种分级处理,再进行不同规格的包装。采用5公斤包装,10公斤包装,20公斤包装三种规格,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操作。在稳定柑桔品种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他有计划的发展一些优良橙类。现他的柑桔已在外地大量销售,还有部分优质产品运销国外。

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到目前已经成为了乡内最大的柑桔种植户,已有三名长工,遇到种植繁忙的季节,还要请大量短期工人,解决了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工作问题。2014年柑桔产值已经达到了21万,他走上了致富道路,2014年至2014年他荣获了科技局颁发的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奖,成为了乡内青年创业的典型,也是青年学习的榜样。他自己致富,不忘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按他的理念讲“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就像一部皮带运输机,不仅要靠电机做动力,还要靠许多托轮做传导”。他以虚心的态度,扎实的干劲,合理的思路和掌握的经验,传授种植方法,言其身教,率先示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出一个奋发向上的柑桔种植队伍迈向成功。

本文标签: 山药   创业   种植   柑桔   自己  

温馨提示:本文是作者 admin 的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钢笔创业网

钢笔创业网

www.pen4.cn

钢笔创业网,原名BEYOND挂机,创建2016年4月,6年的信誉,致力于挂机项目的选择。2022面对传统挂机项目的没落,本站决定改版只做测评和推荐不参与运营,我们从挂机行业出局只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我们的会员,感谢大家六年来的信任。
最近发表
随机文章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sitemap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4 钢笔创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发表的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后果与本站无关。若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切换白天模式 切换夜间模式 白天返回顶部 夜间返回顶部